峰峰“陶瓷匠人”安际衡 让磁州窑技艺重放光彩
在峰峰大地,磁州窑不是传说而是现实,传承千年的窑火靠的是一代代工匠的支撑,磁州窑文化的日久弥新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矢志不渝、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在磁州窑的故乡---峰峰已转化为建设经济强区,美丽峰峰的强大精神动力。
陶艺文化在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
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经过复杂繁琐的制作工序
烈火千锤百炼而出
在峰峰
有一位磁州窑制作技艺传承人
化土为玉
让古老的制陶技艺在他手中重放光彩
初夏,河北省邯郸市彭城镇元宝山郁郁葱葱。站在山顶向西望,星星点点的馒头窑在夕阳下静卧着,沉稳而有气韵。
不待走近,就能感受到窑火的热度。就在这千年不断的窑火中,传统的陶工用朴拙的手将黑白艺术挥洒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享誉四方的磁州窑。这里的每一个陶瓷艺人的背后都有着一段与磁州窑关联的动人故事。
安际衡从小就受磁州窑文化熏陶,抱着对磁州窑文化艺术的无比崇敬和追求,20多年来,研究磁州窑瓷器的脚步从未停止。
磁州窑艺术馆馆长、国家级非遗磁州窑制作技艺传承人安际衡
当记者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在他的馒头窑前,摆弄过瓷泥。再次见到他,是在磁州窑艺术馆会客室。
“正在商量组建推广团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磁州窑,喜欢磁州窑。”没有寒暄和客套,平静而温和的语调,简单的白T恤,比印象中的他,多了些稳健。
握笔的一双手还是那么粗糙,不停地在A4纸上画着陶瓷器型图,时而是荷口瓶,时而是梅瓶……
20多年,他从一个执着的陶瓷艺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路走来,他说,就像陶瓷的制作过程,被摔打、被糅合、被拉起、被雕刻、被修正……经过窑火的锻造,从柔软的瓷泥成为釉色莹润的瓷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央美院读书时,说到来自于磁州窑的故乡,我总是一脸自豪,同学们也很羡慕。”毕业回到家乡,安际衡却发现在彭城这座以磁州窑著称于世的小镇中,竟然找不到几个能手工拉坯制作大型器的匠人。随着陶瓷生产的机械化,拉坯这项磁州窑传统烧制技术里关键的步骤几乎失传。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技艺,不能就这么失传了。”于是他从陕西耀州窑请来师傅,开始了对拉坯技艺的恢复和研究。
“有人传,还得有人承。”安际衡的徒弟姚彦辉,在拉坯转盘前的小板凳上一坐就是19年。现在的他已是手工拉坯专业的大师。“现在徒弟的徒弟都是90后,他们有文化,基础好,未来能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安际衡说。
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人才培养的尽心尽责,让他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同时也有了经济效益。建一座磁州窑艺术馆的想法开始发芽。
有效益吗?能维持吗?对于这些疑问,他风轻云淡地笑笑,“豁出去了。”
通过寻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项目支持、自己各方筹集资金、贷款等方式,历经五年、耗资3000余万元,一座国内最大的磁州窑艺术馆成为彭城的文化地标。免费讲解和接待,让这个艺术馆总是门庭若市。
安际衡不愿意放弃任何一个展示磁州窑文化和技艺的机会———举办陶瓷技艺大赛、参加各地的文博会、去国外交流展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才能聚集新的创造力。”他说,他相信磁州窑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一定会用满满的中国自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