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十大最美乡村之张家楼 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魅力古村落”

来源:网络媒体平台 编辑发布: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2017-08-13

张家楼村东靠老槐山,南侧花山,西侧九山,北侧石鼓山,四面环山。村南有两条河流从老槐山山涧流出,并汇流至滏阳河上游,为滏阳河的源头之一,村庄就建立在平缓的河道两岸。是峰峰矿区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为完好的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魅力古村落”。


张家楼村蕴藏大量的瓷土矿,是磁州窑重镇彭城的原材料供应基地,也逐步在彭城形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瓷窑。也就有了“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的美誉。张家楼也被誉为磁州窑的“母体”,当地人称“没有张家楼就没有磁州窑”。可见张家楼村在磁州窑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近几年来,区委、政府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发展磁州窑文化艺术产业,独具磁州窑特色的张家楼古村落保护性开发项目被提上日程。2014年,以开发和打造古村落的张家楼国际陶瓷艺术公社成立,该公社是由国家石窟研究专家、磁州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峰峰矿区作家协会会长赵立春先生发起,联络国内知名文化艺人,以书画、音乐、陶艺等文艺工作室为主,依托张家楼村古民居修缮打造,将磁州窑文化气息贯穿于老村的每个角落,形成一幅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因为与磁州窑的渊源,张家楼老村建筑凸显陶瓷特色,民居临河而建,背靠黄土层,多为四合院、窑洞等,典型的冀南居民风格,后院的窑洞,富裕的家庭为石砌券顶,而没钱的家庭只有土窑洞。可以看到外边院墙用废弃的笼盔和灰砖砌成,省钱省料,冬暖夏凉。因此,张家楼被誉为“陶瓷垒成的村庄”。张家楼也是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完好的体现磁州窑文化特色的古村落。

刚才说到冬暖夏凉,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材料——笼盔,是装陶瓷坯体的笼,是用耐火材料做成的,烧窑时高温状态下,像盔甲一样防止炉灰破坏釉面美观。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圆筒形,长40-60厘米,直径20-30厘米,一端敞口,是装坯体的进口,叫笼盔口,另一端直径10-15厘米的小圆口,是烧窑时往里进窑火的通气口,叫笼盔头。笼盔坚硬,经久不坏,又由于中空结构,用笼盔垒成的墙,既坚固耐用,又能将空气纳入墙体,起到一定隔热保温作用。笼盔墙是是磁州窑民俗文化村的代表。

其实笼盔墙最美的是“头朝外”的墙,现在我们来到了古窑遗址,这是从废弃的旧窑拆下来的笼盔、耐火砖,由民间老窑工用传统工艺一点一点重新垒成的,很像一个馒头,也叫“馒头窑”。将笼盔放倒,头朝外,横垒,墙很厚,瓷窑、工作洞对温度要求高,所以才这样砌墙。这种墙美在图案,一个笼盔头就是一个大圆套一个小圆,整个墙面便是无数个大圆套着小圆组成的图案,像鱼卵纹又像钱币纹。笼盔墙除了头朝外横垒之外,还有竖垒的、纵垒的、还有与砖、与石头、与缸混垒的。

张家楼有专门的烧制笼盔的作坊和窑场,这些窑场,有一套原料配方、烧制技术,一代一代,传男不传女,专业窑场烧出的笼盔不崩不裂,规格一致,可以多次重复使用,而非专业的窑场烧出的笼盔,往往崩裂、变形,不能重复使用。正是这种技术的垄断,才使张家楼的笼盔高低、粗细相同,垒成的墙才经久耐用,从而创造了张家楼独特的笼盔墙风景。

磁州窑的窑火千年不熄,千百年来,陶瓷工匠们一代代生息繁衍,陶瓷产品一车车、一船船地运送世界各地,只有烧制陶瓷时使用的笼盔和窑渣留在这片土地上,张家楼村就成了笼盔和窑渣的世界,也就成为磁州窑母体记忆的载体。

将来桥南将打造餐饮、住宿等生活休闲区,和打造集艺术、生态、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艺术公社,唤醒老村的新活力,最终达到让休闲度假的游人在回归大自然、拥抱绿色生态的同时,体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