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响堂生态谷温如意四次“变身”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化
来源:网络媒体平台 编辑发布: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2018-07-27
作者序言:在举国欢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微观峰峰”编辑部约我写一篇相关文章。写什么好呢?改革开放四十年,大事月月有,喜事天天闻,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穷尽笔墨,难叙一二。思来想去,“一滴水见太阳”,就从峰峰响堂生态谷创建者温如意四次“变身”看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变化吧!
——作者:朱世良
1伴着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穷小子”变成了富裕户 ▲出生在大山里的温如意
1964年8月,温如意出生在峰峰矿区义井镇一社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
一社村位于太行山的支脉——盘龙山腹地一处山坳中,道路偏僻,信息闭塞。人们住的是石窑洞,饮的是囤井水,种的是山坡地。贫瘠的土地,靠天吃饭的恶劣环境,使村民们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家境困顿,温如意幼小辍学,过早地为家里分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挖野菜,摘野果,每每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全村出了名的“穷小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年幼的温如意不懂得什么叫“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只知道村里专门成立了林业队,父亲担任了队长,长年累月地凿坑植树。他也跟着父亲忙前忙后——上山刨坑,下山挑水,摔得遍体鳞伤,他忍着;压得肩膀生疼,他忍着。无数棵树苗被挑上山的水浇活了。
两年之后,他又听父辈们说:农村政策放开了,谁都可以外出打工做生意挣钱了!为了生计,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十六、七岁就走出大山,干过小工,下过煤窑,开过小店,后来又贩过苹果,倒卖过坑木。你甭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奔波,他还真的挣了一笔钱,成了“腰缠万贯”的万元户。
回顾起这段历史时,温如意说:“要不是改革开放,我这个‘穷小子’是翻不了身的”!
2
南巡讲话为有志者撑腰壮胆
富裕户变成了“煤老板”
▲温如意给职工送年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这句话说到了温如意的心坎里。
苦难日子的磨练,使他从少年起便铸就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在他的心中深深埋下了一定要挣脱贫困的种子。他不甘于“小打小闹”,一心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学文化,因为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加之天道酬勤,他自修了会计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课程。村干部发现他聪颖过人,就让他担任了村财务会计、财务主管。由于他工作勤奋,一心为公,深受村民的好评,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于1996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7年村里成立了河北苍龙集团,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大胆地参加了集团领导职位的公开竞选,并且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副总经理。在这期间,他先后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为村里上了隔热粉厂、琉璃瓦厂、石料厂、苍龙酒家、汽车队等八家集体企业,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0年,村里的一个中小型煤矿因管理不善,事故频出,产量锐减,濒临倒闭。对此,村委会宣布公开招标承包。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温如意又一次大胆地“冒出来”,辞去了令众人羡慕的副总经理之职,独自承包了这座几近报废的小煤矿。为了安全生产,消除隐患,实行标准化作业,他先后贷款150多万元,对煤矿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他和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短短的几个月,硬是把一个老煤矿建成了全镇、全区的整改示范矿,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一百多名员工不仅保住了饭碗,而且逢年过节都能享受到企业的福利待遇。员工们都说:“俺们的‘煤老板’真好”!
“是改革开放的机遇,俺才能当这个‘煤老板’。”温如意如是说。
3
可持续发展观指明了改革方向
“煤老板”变成了企业家
▲温如意持续捐资助教十余年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全力谋划煤矿发展的温如意,经过反复学习全会精神,头脑冷静了下来。他想:这几年,滥采滥挖乱象丛生,一部分人富了“口袋”,而国家资源遭到空前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使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会毁坏子孙后代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小型煤矿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为了跟上改革开放的脚步,也为了不让乡亲们丢掉饭碗,我们必须尽快转产!”温如意下定了决心,通过考察论证,他挥动如椽之笔,绘就了一幅向煤焦化转型的宏伟蓝图!
2004年初,温如意带领一伙有识之士,创立了“峰峰众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7000多平方米荒岗坡地,6个建工队,400多名民工,四部挖掘机,四部铲车,50多部运输车辆,浩浩荡荡在这里摆开了战场。仅半年多的时间,一个现代化的煤焦化企业拔地而起。
靠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卓越的市场洞察能力,短短几年就使公司资产达2亿多元,安排就业人员400余名,温如意由“煤老板”转变成了企业家。他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情系桑梓。自公司成立以来,他先后为区、镇和附近村民饮水工程、乡村道路硬化、群众文化建设、环保宣传活动等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捐款数百万元;他深深关爱少年儿童,连续十余年捐资助教近百万元;邯郸新起点残障学校资金告罄,他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捐助3万多元,又送去了取暖的煤块,使学校渡过了难关;湖南大学一名学生因为家境贫困,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温如意得知后,一直资助她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单单受过他资助的贫困生就多达2000余人次。
当我们对温如意的爱心表示赞扬的时候,他微笑着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这一代人富裕起来,我们要让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长知识和才干,把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传下去。”
4
绿色发展把改革开放推向了高峰
企业家变成了“绿巨人”
温如意宏观上高瞻远瞩,微观上洞察秋毫,先知先觉好像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好像是他信手拈来一出“把戏”。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思路;2010年他在年终工作报告中,又为企业多元化发展制定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实,实中求精,精中求强,强中求大”的发展战略;2011年,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他又果敢地制定了向绿色农业转型的超前决策,成立了“河北峰峰众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流转了家乡近5万亩荒山荒地,斥资近2亿元,转眼之间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方林木葱茏、莺歌燕舞、小桥流水、百花竞妍的人间仙境,并且取名为“峰峰响堂生态谷”。
响堂生态谷最初设计只是以种植万亩田园为主,主要任务就是“造绿”,这种纯投入无回报的绿化“生意”,让温如意的资金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陷入了沉思:是我误解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了吗?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讲话发表后,温如意心头一亮,认定绿色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高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于是,他倾其亿万身家,开始向建设生态谷旅游景区进军。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要打造一处集养生养老、宜居宜游的生态之地的紧要关头,随省工商联组织的考察团在南非考察期间,不幸感染上了脑型疟疾,险些丧失了生命。或许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半个月后,他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病未痊愈,他又回到了生态谷,为了打造全新的旅游景区,拼了命地干起来。
我们问他:“你这样做,究竟为什么?”
他回答道:“一是为了回报党的好政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温如意的今天;二是回报区委、区政府的好领导。在生态谷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区委、区政府举巨资修缮了生态谷道路,建设了响堂生态谷大酒店、精品民宿、玻璃栈道,为生态谷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回报周边的好乡邻。众人一心维护生态谷的发展,只帮忙,不添乱,形成了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四是回报公司的好员工。大家面对重重困难,不离不弃,全心全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个“回报”道出了温如意的心里话,说得太好了!
有人为温如意的生态谷算了一笔账:一棵树每天释放出的氧气可供3个人呼吸,700万棵树产生的氧气,可供上千万人呼吸。树木每时每刻都在生长,一棵树一年最少产生30元的经济价值,一年下来,700万棵树相当于为后代储蓄了2.1亿元,温如意的承包期是70年,仅这一项就可为社会创造近150亿元的财富。而他打造的生态谷风景区,又为后人留下一处风光秀美的旅游胜地。
有人称温如意“绿老板”,我们称他为“绿巨人”。因为,他不仅拥有五万亩青山绿野、旅游景区,而且他是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他既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的四次“变身”,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蓬勃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者简介:
朱世良,1955年11月生。1970年到峰峰砖厂参加工作,先后当工人、工会干事、团支部书记。1983年调入峰峰矿区党史办公室任编辑。1988年调入区委办公室资料科,先后担任资料员、副科长、科长。1998年调任区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4年任政策研究室主任。2008年8月切线离岗,2015年11月退休。
多年来,先后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共峰峰矿区组织史资料》《滏河群英》等书籍,主编了《邯郸决策.峰峰版》《峰峰英模风范谱》等书刊,起草的《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奏响生态发展强音》等数篇文章获得省、市党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2017年结合自身经历编著了《我的写作漫谈》一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朱世良
1伴着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穷小子”变成了富裕户 ▲出生在大山里的温如意
1964年8月,温如意出生在峰峰矿区义井镇一社村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
一社村位于太行山的支脉——盘龙山腹地一处山坳中,道路偏僻,信息闭塞。人们住的是石窑洞,饮的是囤井水,种的是山坡地。贫瘠的土地,靠天吃饭的恶劣环境,使村民们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因为家境困顿,温如意幼小辍学,过早地为家里分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挖野菜,摘野果,每每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是全村出了名的“穷小子”。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年幼的温如意不懂得什么叫“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他只知道村里专门成立了林业队,父亲担任了队长,长年累月地凿坑植树。他也跟着父亲忙前忙后——上山刨坑,下山挑水,摔得遍体鳞伤,他忍着;压得肩膀生疼,他忍着。无数棵树苗被挑上山的水浇活了。
两年之后,他又听父辈们说:农村政策放开了,谁都可以外出打工做生意挣钱了!为了生计,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十六、七岁就走出大山,干过小工,下过煤窑,开过小店,后来又贩过苹果,倒卖过坑木。你甭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奔波,他还真的挣了一笔钱,成了“腰缠万贯”的万元户。
回顾起这段历史时,温如意说:“要不是改革开放,我这个‘穷小子’是翻不了身的”!
2
南巡讲话为有志者撑腰壮胆
富裕户变成了“煤老板”
▲温如意给职工送年货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了“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这句话说到了温如意的心坎里。
苦难日子的磨练,使他从少年起便铸就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同时在他的心中深深埋下了一定要挣脱贫困的种子。他不甘于“小打小闹”,一心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学文化,因为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天资聪颖,记忆超群,加之天道酬勤,他自修了会计学、管理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等多门课程。村干部发现他聪颖过人,就让他担任了村财务会计、财务主管。由于他工作勤奋,一心为公,深受村民的好评,经过村党支部的培养,于1996年7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7年村里成立了河北苍龙集团,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大胆地参加了集团领导职位的公开竞选,并且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副总经理。在这期间,他先后引进资金1000多万元,为村里上了隔热粉厂、琉璃瓦厂、石料厂、苍龙酒家、汽车队等八家集体企业,使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2000年,村里的一个中小型煤矿因管理不善,事故频出,产量锐减,濒临倒闭。对此,村委会宣布公开招标承包。在无人问津的情况下,温如意又一次大胆地“冒出来”,辞去了令众人羡慕的副总经理之职,独自承包了这座几近报废的小煤矿。为了安全生产,消除隐患,实行标准化作业,他先后贷款150多万元,对煤矿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升级。他和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短短的几个月,硬是把一个老煤矿建成了全镇、全区的整改示范矿,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产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一百多名员工不仅保住了饭碗,而且逢年过节都能享受到企业的福利待遇。员工们都说:“俺们的‘煤老板’真好”!
“是改革开放的机遇,俺才能当这个‘煤老板’。”温如意如是说。
3
可持续发展观指明了改革方向
“煤老板”变成了企业家
▲温如意持续捐资助教十余年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全力谋划煤矿发展的温如意,经过反复学习全会精神,头脑冷静了下来。他想:这几年,滥采滥挖乱象丛生,一部分人富了“口袋”,而国家资源遭到空前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道路,使我们在发展的时候不会毁坏子孙后代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小型煤矿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为了跟上改革开放的脚步,也为了不让乡亲们丢掉饭碗,我们必须尽快转产!”温如意下定了决心,通过考察论证,他挥动如椽之笔,绘就了一幅向煤焦化转型的宏伟蓝图!
2004年初,温如意带领一伙有识之士,创立了“峰峰众鑫煤焦化有限责任公司”。7000多平方米荒岗坡地,6个建工队,400多名民工,四部挖掘机,四部铲车,50多部运输车辆,浩浩荡荡在这里摆开了战场。仅半年多的时间,一个现代化的煤焦化企业拔地而起。
靠着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卓越的市场洞察能力,短短几年就使公司资产达2亿多元,安排就业人员400余名,温如意由“煤老板”转变成了企业家。他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情系桑梓。自公司成立以来,他先后为区、镇和附近村民饮水工程、乡村道路硬化、群众文化建设、环保宣传活动等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捐款数百万元;他深深关爱少年儿童,连续十余年捐资助教近百万元;邯郸新起点残障学校资金告罄,他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捐助3万多元,又送去了取暖的煤块,使学校渡过了难关;湖南大学一名学生因为家境贫困,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温如意得知后,一直资助她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单单受过他资助的贫困生就多达2000余人次。
当我们对温如意的爱心表示赞扬的时候,他微笑着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这一代人富裕起来,我们要让少年儿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长知识和才干,把改革开放的接力棒传下去。”
4
绿色发展把改革开放推向了高峰
企业家变成了“绿巨人”
温如意宏观上高瞻远瞩,微观上洞察秋毫,先知先觉好像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好像是他信手拈来一出“把戏”。
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他就提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思路;2010年他在年终工作报告中,又为企业多元化发展制定了“稳中求进,进中求实,实中求精,精中求强,强中求大”的发展战略;2011年,针对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他又果敢地制定了向绿色农业转型的超前决策,成立了“河北峰峰众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流转了家乡近5万亩荒山荒地,斥资近2亿元,转眼之间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方林木葱茏、莺歌燕舞、小桥流水、百花竞妍的人间仙境,并且取名为“峰峰响堂生态谷”。
响堂生态谷最初设计只是以种植万亩田园为主,主要任务就是“造绿”,这种纯投入无回报的绿化“生意”,让温如意的资金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他陷入了沉思:是我误解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了吗?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讲话发表后,温如意心头一亮,认定绿色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高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于是,他倾其亿万身家,开始向建设生态谷旅游景区进军。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要打造一处集养生养老、宜居宜游的生态之地的紧要关头,随省工商联组织的考察团在南非考察期间,不幸感染上了脑型疟疾,险些丧失了生命。或许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半个月后,他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病未痊愈,他又回到了生态谷,为了打造全新的旅游景区,拼了命地干起来。
我们问他:“你这样做,究竟为什么?”
他回答道:“一是为了回报党的好政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温如意的今天;二是回报区委、区政府的好领导。在生态谷发展最困难的时候,区委、区政府举巨资修缮了生态谷道路,建设了响堂生态谷大酒店、精品民宿、玻璃栈道,为生态谷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回报周边的好乡邻。众人一心维护生态谷的发展,只帮忙,不添乱,形成了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四是回报公司的好员工。大家面对重重困难,不离不弃,全心全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四个“回报”道出了温如意的心里话,说得太好了!
有人为温如意的生态谷算了一笔账:一棵树每天释放出的氧气可供3个人呼吸,700万棵树产生的氧气,可供上千万人呼吸。树木每时每刻都在生长,一棵树一年最少产生30元的经济价值,一年下来,700万棵树相当于为后代储蓄了2.1亿元,温如意的承包期是70年,仅这一项就可为社会创造近150亿元的财富。而他打造的生态谷风景区,又为后人留下一处风光秀美的旅游胜地。
有人称温如意“绿老板”,我们称他为“绿巨人”。因为,他不仅拥有五万亩青山绿野、旅游景区,而且他是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起来的,他既是改革开放的践行者,又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的四次“变身”,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蓬勃发展的轨迹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者简介:
朱世良,1955年11月生。1970年到峰峰砖厂参加工作,先后当工人、工会干事、团支部书记。1983年调入峰峰矿区党史办公室任编辑。1988年调入区委办公室资料科,先后担任资料员、副科长、科长。1998年调任区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2004年任政策研究室主任。2008年8月切线离岗,2015年11月退休。
多年来,先后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共峰峰矿区组织史资料》《滏河群英》等书籍,主编了《邯郸决策.峰峰版》《峰峰英模风范谱》等书刊,起草的《牢固树立三种理念 奏响生态发展强音》等数篇文章获得省、市党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2017年结合自身经历编著了《我的写作漫谈》一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