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响堂山石窟考古又有新发现 原来是一座瘗窟

来源:网络媒体平台 编辑发布: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2018-10-20
提起响堂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响堂山石窟——一座佛教艺术宝库,草创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响堂山尚存石窟十六座,大小造像五千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石窟均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中。近期,著名石窟学者赵立春又有了几个新发现。

一座瘗窟

一座什么窟?小编也是通过百度才知道这个字。想要涨知识的微友,请按照小编的程序,长按屏幕选中该字复制到百度查查什么意思。

新发现的瘗窟

据赵立春老师讲,他是这样发现这个地方的:今年9月,响堂山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开放第一天,他在走到响堂金顶时,发现对面山坳里有个像石窟的黑洞。职业的敏感性促使他下到山坳,近距离观察。该石窟开凿在一块平整的石壁上,坐东朝西,窟门距离地面约7米。洞窟平面为方形平顶,顶部前低后高。进深1.9米,宽2.22米,高1.7米。窟门宽0.9米,高1.2米。窟内靠前壁处有一方槽,宽0.76米,深0.25米。洞窟四壁皆为素面。初步判断该窟为一座瘗窟,开凿时间不详。

麦积山石窟与龙门石窟

瘗窟是埋僧尼和世俗信徒骨灰及尸骨的窟龛。其著名者有麦积山石窟西魏乙弗氏皇后的瘗窟。一般认为麦积山第43窟即是西魏废后乙弗氏的瘗窟。该窟前有崖阁,后室为长方形,盝顶。洞窟较为低矮,适于置放棺椁。龙门石窟发现惠灯洞与灵觉洞,均是瘞埋女尼的瘞窟。南北响堂山除大佛洞外,在小响堂水浴寺还有两座瘗窟。这两座窟分别位于东西两座山峰之腰。窟室较小,窟内正壁为一座石床,可能为安放棺椁使用。窟门外原有题记多漫漶不清。南响堂的西窟也为一座瘗窟,在窟室的正壁也是一个石床。南响堂后山新发现的这座瘗窟,为响堂山的研究增加了新的资料。

一座地宫

石窟学者研究中心柱上方情况

被误认为水井的“地宫”

石窟学者通过甬道进入“地宫”做研究

赵立春老师说,他曾在北响堂山第三窟中心方柱上部,发现一个洞穴,深3.87米,宽1.35米,高1.77米,这个陵穴被确定为文献所记的瘗葬高欢灵柩的陵穴。在中心方柱后部甬道内还有地宫。该处地宫在本地数十年的传说中一直被误认为是口水井,他在小时候就听过老辈人讲过这口水井的传说。直到前几年,他才突然领悟到,这口所谓的水井其实应该是洞窟最初设计的时候有意识设计的、跟塔形窟配套的“地宫”。在洞窟的中心柱后部设置小的“地宫”来安放高僧的石棺,这种做法在新疆的克孜尔干佛洞也有。大佛洞的这个地官,圆口,直径一米, 由于过去常有游客掉入,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乱石填埋,又由于洞窟潮湿渗水,地宫内常年积满水,所以,一直流传着水井的传说。因此,这个地宫的发现,更加印证了响堂山和高欢陵葬的关系,也对响堂山洞窟形制的研究增加了新素材。

一部刻经

北响堂刻经洞

新发现的《妙法莲华经》

几年前,赵老师陪同日本学者北岛信一、田中侑二郎先生考察北响堂刻经时,在北响堂刻经洞南侧大业洞南壁上部意外新发现了一部刻经。刻经内容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第廿四”。这块刻经只有题目没有刻出内文,但从现存壁面遗迹看,当时是有计划刻出《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的,因为内文所占的壁面已经磨平。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刻完。《妙法莲华经》是当时刻经的主要镌刻内容,在南响堂、涉县娲皇宫、山东等地都刻有《妙法莲华经》。过去,学者们一直奇怪,为什么在刻经最集中的北响堂没有刻《妙法莲华经》。北响堂《妙法莲华经》的发现无疑填补了一项空白,为北朝刻经的研究增添了新课题。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