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银行频出事存款理财变保险 存款不翼而飞

来源:峰峰信息港 作者: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2016-05-30

原来你是“这样”的银行卡!

 

前段时间,大量银行卡被泄入密码,被复制!

 

“卡在身上钱却没了!”就在大家以为罪魁祸首是木马短信,假POSS机,等诈骗手段的时候为真凶的时候,央视记者冒死卧底偷拍爆出了惊人内幕!

原来真相竟然是银行工作人员和他们一起合作的阴谋!

 

想不到竟然是“这样”的存款!

 

原先去银行存钱,可能最后买了保险,现在去银行存钱,可能是这样的银行存款——结构性存款(说是能保本,收益也比一般的存款高)

 

结构性存款实质上就是一种理财产品!简单讲就是投进去的钱不全都买债券、信托等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而是拿出一部分投资高风险的资产,比如跟踪黄金价格、股票、指数、期权等。所以风险比一般的银行理财还大。收益与相关金融标的挂钩,尽管一般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但它是浮动的,存在不确定性。由于受到市场多种因素的影响,最终收益无法确定!门槛还要5、10万或20万起,还有有封闭期,流动性较差,当前的预期年化收益在2.8%-7%之间,保底收益在1.1%-2.8%之间。

 

原来你是“这样”的银行理财产品

 

在许多人的眼里,银行很安全,银行理财产品也很安全。Too young too simple!殊不知,银行理财产品,它有这样多的陷阱。

 

理财产品是会亏损的,它跟存款不一样;

募集期藏有玄机,大多银行规定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收益,少算了n天的收益,到手的理财收益就会被“摊薄”,

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标的“诱人”的收益你也就看看了,

产品评级不见得靠谱,不少银行就走个过场,长达十几页的产品说明书讲风险的也少的可怜,

某些设计条款明显偏向银行,把投资者的收益“榨干吸尽”,比如“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

一定要看清产品是银行自发还是代销,银行只承认是代理、委托关系,若出了事,它不负责。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计算公式为“理财计划预期投资收益率-理财产品销售手续费、托管费等费用”。知道“等”到底是多少么,事实上,银行最大的收费恰恰被隐藏在这个“等”里面。

 

想不到你竟然是“这样”的贷款

 

现在买个房子基本上就要向银行借贷,然而,它是这样的贷款。据说有一群业主,三年前购买了西安某楼盘的期房,并办理相关的房贷业务,并且也按照银行的规定,每月如期的偿还贷款。可在今年,这些业主却收到银行的通知单,说是当初办理的房贷,要在2016年一次性还完。

 

结果,究查下来,业主们发现,竟是银行和开发商相互勾结,业主们所谓的还了3年房贷,却被告知是在银行办理了一个三年期个人信用贷款。这些年每个月还款其实还的仅仅是房贷的利息,而贷款总额一分没少。

与银行签订个人贷款合同时需要注意:

认真阅读合同文本条款,特别是黑体加粗部分,对于不清楚的地方事前向银行进行咨询,对于格式条款有异议或约定不清的,可要求银行在补充条款里予以说明。

签订合同时要特别关心贷款金额、期限、利率、还款方式等核心要素是否有误。在签字确认之前务必要仔细阅读,如果有其他诉求要及时向银行提出,以免给今后的还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签订合同时根据银行要求,签字(签章)时要清晰、规范。在个人贷款业务实务中,多数银行要求当事人为自然人的,签订合同时签字并加盖手印。

在申请个人贷款时,我们借款人在合同文本上进行了签字(签章),但这并不表明签订的合同就正式生效,还需要在银行审批通过并加盖银行印章后,才表明合同正式生效。正式合同签订后,借款人需要自留一套合同以便日后备查。

有条件的购房者可以在签订合同之前聘请一位律师共同前往,作为普通消费者实在难以保证周全,就请专业人士把关

银行身为“国家金融机构”,近年来却频繁出事!飞单频频,内外勾结老百姓血本无归,存款、理财变成保险,账户存款不翼而飞。甚至通过银行柜台去办理的业务,也会出事。每一次都是“个人行为”,每一次出事就把责任推到员工头上,从来没有给老百姓一个正面完整的交代!

这两年的金融乱象,已经够惨了。

 

希望银行能做好楷模,不要同流合污!

 

分享到:
相关信息

最新资讯

图片新闻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