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入伏时间表哪天,2019年入伏第一天是几月几日
来源:网络媒体平台 编辑发布:信息港小编 发布时间:2018-09-09
想必2018年的三伏天让每一个小伙伴都记忆犹新吧,2018年也是刷新了很多地方多年的炎热程度,那么2019年什么时候入伏呢?知道入伏表之后我们好“潜伏”起来,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总结一下2019年入伏时间表及三伏各个时间表。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2019年入伏的日期: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己亥年(猪年)六月初十)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廿二)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以下内容建议学霸级别的小伙伴浏览:
三伏天的推算方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根据干支纪日法,每逢有天干庚的日子就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也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有些年份有伏天30天,有些年份有伏天40天的情况。
21世纪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 [6/4])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2019年入伏的日期:2019年07月12日 星期五 (己亥年(猪年)六月初十)
2019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体如下:
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廿二)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立秋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称之为“伏”,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以下内容建议学霸级别的小伙伴浏览:
三伏天的推算方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根据干支纪日法,每逢有天干庚的日子就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庚日出现的早晚也会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有些年份有伏天30天,有些年份有伏天40天的情况。
21世纪算法-——庚日公式:GR = (D - [Y/4]) MOD 10(GR庚日、D偶数年1单数年6、Y年、[ ]取整、MOD取余)
初伏GR加10(2084年例外不加)、中伏GR+20、末伏GR大于7时减1小于8时加9(2096年例外减1),比如2006年GR = (1 - [6/4])MOD 10 = 0 (10),初伏7月20日、中伏30日、末伏8月9日。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