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峰山底抗日地道战故事及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简介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黑山部队一个旅团侵占峰峰。山底村就处于敌占区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拉锯争夺点上,是晋冀鲁豫边区抗日前沿的一道屏障。
1942年,日军多次集中兵力到山底等村庄进行“清乡”“扫荡”,每到一村烧杀抢掠,无恶不做。为对付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和骚扰,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五专署成立磁武县,磁武县一区就设在山底村,在一区区委书记刘兴隆、区长赵廷训领导下,山底村先后成立了民兵自卫队、妇救会等组织,在民兵队长刘玉宝、武委会主任刘玉珍、自卫队长蔺恩科、妇救会主任蔺芳馨的带领下,发动群众,在原有“躲金洞”的基础上,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挖成了街街连接、户户相通、总长15.6公里的抗日地道,在每个拐弯处留有枪眼,设有陷井、暗堡,在灶底、炕洞、碾盘下、山沟中,都有伪装的地道口。成为进则能攻,退则能守的地下堡垒。同时制造各种地雷等杀伤性武器五十余种,数万件。
1943年,地道挖成不久的一天早晨,日伪军千余人马,兵分两路包围了山底村。民兵们在队长刘玉宝统一指挥下,迂回作战,与敌人周旋,时而分散、时而集中,声东击西,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最后敌人用钢炮炸开墙寨一个缺口,冲进村子。民兵们迅速转入地道,利用观察孔观察敌人动态,只见敌人有的抢粮,有的牵牛牵驴,还有抓鸡的,敲着抗日区公所的锣鼓又蹦又跳。就在敌人高兴之时,民兵们突然从暗堡、墙壁、树洞、房上等枪眼,一齐向敌人开火,瞬间使敌人陷于火海,慌乱中夺路逃跑,逃至寨门口时,被“气死鬼大门”牢牢卡住,任敌人怎么推也不开。又遭到一阵暗堡、墙壁枪弹的阻击,最后只好顺原路围墙缺口处退出。刚到村外又受到外线民兵狙击,最后只有部分残兵仓慌逃窜。
1944年9月17日,日军闻知一区抗日政府驻在山底村,调动1000多日伪军进行大规模“扫荡”,妄想趁凌晨群众熟睡之机,“血洗山底村、吃掉区公所”。侦察员及时发现后,立即鸣枪报警,山底民兵迅速做好战斗准备。敌人先头部队300余人冲到寨门前,支起钢炮,准备炸开寨门。民兵班长刘玉尚看到后,带领3个民兵,先用手榴弹把敌人打乱,然后退到一高房工事,组织民兵和自卫队员向敌人发起攻击。敌人大部队赶到后,民兵们迅速进入地道,刘玉尚转到敌人背后的一个高房工事上,描准敌人一枪打死2个,压住了敌人火力,剩余敌人很快溜下房去,民兵乘机组织力量,将敌人阻击在街道中央,房上房下、屋里屋外、地堡树洞到处都有民兵出现,处处都有射击枪眼,整个村庄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火力网,子弹雨点般直射敌人,战斗从凌晨一直持续到中午,打得敌人血肉横飞,尸体遍地。剩下的敌人只好仓皇逃窜。此次战斗共缴获枪支百余支,子弹2000多发,《新华日报》太行报专门报道了“刘玉尚一枪穿二敌”的故事。
1945年春节前夕,山底民兵得到情报,敌人想趁过年之机“扫荡”山底村。为了对付来犯之敌,傍晚,自卫队在全村周围埋设地雷600个,到早晨摘下地雷线,村民们白天出来干活,晚上不出村。正月初一凌晨,敌人纠集观台、彭城、磁县城、峰峰等据点3000余名日伪军浩浩荡荡前来“扫荡”山底村,哨兵打响信号枪后,各支民兵自卫队上房进入工事。先到的敌人到村西距村民许光跃家的房顶只有十多米时,民兵们一齐开枪、扔手榴弹,把敌人打退。
太阳升起来时,敌人大部队开始进攻,民兵自卫队利用一高房暗孔向敌扫射,打死打伤十多个日伪军。敌人误以为子弹从最高的房子里射出,集中火力攻打高房。民兵们趁机用机枪,手榴弹从各地暗孔开火,埋设在村四周的地雷也拉响引线,轰轰爆炸,敌人没有还手之力,直往后退,民兵自卫队员全部登上高房工事,留下妇女、老人、儿童从地道内运送子弹、手榴弹,全民皆兵,全力以赴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拼杀。打到中午时,民兵自卫队迂回作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见鬼子不开枪,集中火力各个击破。太阳落山时,多次进攻多次被击退的日伪军,气势低落,只好逃回彭城。从此,敌人再也没有到山底村扫荡,直至抗战胜利。
抗战期间,山底人民依托“地道战”“地雷战”,粉碎日伪军数十次扫荡和围剿,为保护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封锁做出了重大贡献。
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简介
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原汁原味抗战时期的地道遗址,现保存抗战时期的地道13666米。 曾荣获“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少儿工委实验教育基地”和“河北省风景名胜区”等荣誉称号。2016年,山底景区被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军区命名为 “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同时也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实纪录电影《根据地》的拍摄基地。